2015年8月20日 星期四

很久很久無更新

自YAHOO BLOG摺埋就無更新過,今年組合也很大轉變, 前幾日我將組合20% 轉到盈富基金,


現階段80%內銀,20%盈富基金,未來會慢慢轉換,將組合變了全部盈富基金..............


一個投資人組合內20隻股票又如何,不一定隻隻賺錢,總有可能有一,二隻不是好馬,即使有數隻優質馬但你夠膽全部資金投資在一隻馬身上嗎?

我不需要跨越最高最大的欄, 我只要選擇避開便可,我只追求每年14%複息增長(未計股息回報),已經好過好多投資人.    股神百年歸老也提示自己親人將會將剩下的投入指數基金,這已經是最強最好的一招,相信未來無人可能超越股神.


待熊基金共10萬
今日第一注
第二注當HSI股息率為4.5% =20178
第三注當HSI股息率為5%=18160








巴菲特有个戒律,从不推荐任何股票和任何基金。

  但一种基金例外,那就是指数基金。

  巴菲特多次公开向投资者推荐投资指数基金。

  到底巴菲特曾经多少次推荐指数基金?

  从1993年到2008年,这16年间,巴菲特竟然8次推荐指数基金。

  巴菲特为什么如此极力推荐基金?

  巴菲特的理由是什么?

  巴菲特第1次推荐指数基金:1993年

  如果投资人对任何行业和企业都一无所知,但对美国整体经济前景很有信心,愿意长期投资,这种情况下这类投资人应该进行广泛的分散投资。这类投资人应该分散持有大量不同行业的公司股份,并且分期分批购买。例如,通过透过定期投资指数基金,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业余投资者竟然往往能够战胜大部分专业投资者。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是,当“愚笨”的金钱了解到自己的缺陷之后,就再也不愚笨了。 

  巴菲特第2次推荐指数基金:1996年

  对于各位的个人投资,我可以提供一点心得供大家参考,大部分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早晚会发现,最好的投资股票方法是购买管理费很低的指数基金。通过投资指数基金,在扣除管理费和其它费用之后,所获得的净投资收益率,肯定能够超过绝大多数投资专家。  

  巴菲特第3次推荐指数基金:1999年

  约翰•C。鲍格尔是指数基金的创造者和布道者,他创立的先锋基金公司首次开发出指数基金产品,并通过指数基金成为全球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约翰•C。鲍格尔在他1999年出版的《共同基金必胜法则》一书中强烈推荐投资指数基金:要想获得最大可能的市场收益率,就必须降低买入和持有基金的成本。而基民要做的,就是购买运行成本低、没有或很少有佣金的基金,尤其是低成本的指数基金,然后持有尽可能长的一段时间。

  巴菲特一直向普通投资者推荐购买指数基金,并且推荐鲍格尔创立的先锋基金公司旗下的指数基金。巴菲特对鲍格尔的《共同基金必胜法则》一书评价很高:

  “令人信服,非常中肯而切中时弊,这是每个投资者必读的书籍。通过持续不断的改革,鲍格尔为美国的投资者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巴菲特第4次推荐指数基金:2003年

  那些收费非常低廉的指数基金(比如先锋基金公司旗下的指数基金)在产品设计上是非常适合投资者的,我认为,对于大多数想要投资股票的人来说,收购很低的指数基金是最理想的选择。
巴菲特第5次推荐指数基金:2004年

  过去35年来,美国企业创造出非常优异的业绩,按理说股票投资者也应该相应取得优异的投资收益,只要大家以分散且低成本的方式投资所有美国企业即可分享其优异业绩。通过投资指数基金本来就可以让他们轻松分享美国企业创造的优异业绩。但绝大多数投资者很少投资指数基金,结果股票他们的投资业绩大多只是平平而已甚至亏得惨不忍睹。

  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交易成本太高,投资者买入卖出过于频繁,或者在投资管理上费用支出过大;第二,进行投资组合管理决策是根据小道消息和市场潮流,而不是根据深思熟虑并且量化分析的公司评估;第三,盲目跟随市场追涨杀跌,在错误的时间进入或退出股市,比如在已经上涨相当长时间后进入股市,或是在盘整或下跌相当长时间后退出股市。投资人必须谨记,过于兴奋与过高成本是他们的敌人。而如果投资者一定要把握进出股市的时机,我的忠告是,当别人贪婪时恐惧,当别人恐惧时贪婪。 

  巴菲特第6次推荐指数基金:2007年

  2007 5月7日,“股神”沃伦·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年度股东大会之后接受CNBC电视采访时表示:对于绝大多数没有时间研究上市公司基本面的中小投资者来说,成本低廉的指数基金是他们投资股市的最佳选择。

  “我个人认为,个人投资者的最佳选择就是买入一只低成本的指数基金,并在一段时间里保持持续定期买入。因为这样你将会买入一个非常好的投资品种,事实上你买入一只指数基金就相当于同时买入了美国所有的行业。”

  他说:“如果你坚持长期持续定期买入指数基金,你可能不会买在最低点,但你同样也不会买在最高点。”

  相对于那些由基金经理进行积极选股构建投资组合的共同基金,指数基金的投资范围广泛得多,通过追踪市场基准(如标准普尔500指数),能够实现相当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一般而言,指数型基金的综合成本也低于积极管理型的各类基金产品。

  巴菲特说:“我个人认为,如果基金投资者的投资每年要被管理费等吃掉2%,那么你的投资收益率要赶上或者超过指数型基金将会十分困难。中小投资者安静地坐下来,通过持有指数基金轻松进行投资,时间过的越久,自然财富积累的越来越多。”

  巴菲特还对传统的指数型基金和新出现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之间的争论发表了评论。ETFs实际上是一篮子证券,可以像一只普通股票那样在交易所交易,在一个交易日内可以随时买卖。ETF也追踪指数,但与指数基金不同的是,可以全天交易,价格随交易不断变化。而共同基金一般是在收盘之后确定买卖价格,一天只有一个价格。

  巴菲特说:“我并不反对ETF,但我确实认为,要战胜只收取几个基点(万分之一)管理费的指数基金是很困难的。买入指数型基金之后,你完全可以将其放在一边置之不理,下周或下个月也不会有人催促你进行买进卖出,股票经纪人也不会来忽悠你买进卖出。”

  大量研究表明:个人投资者在把握股市波动时机方面的历史纪录很差,因为他们通常过于热衷于跟踪股价最新表现,结果反而让他们在错误的时机买卖,经常是高买低卖。

  巴菲特极力推荐的先锋指数基金500是美国基金公司巨头先锋基金公司的产品,其创始人是著名投资大师约翰·博格(John Bogle)一直向个人投资者推荐指数基金,他认为,指数基金成本相对更低,纳税比例相对较低,也确保了投资者能够获得更大的投资回报。


约翰·博格坚持认为,ETFs产品便于交易,而指数型基金更适合中小个人投资者。

  博格尔今年2月9日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文章,对通过ETF全天交易标准普尔500指数的需求提出了质疑。他说:“如果指数基金的传统投资模式是长期投资,那么买进卖出ETF就只能说是短线投机了。”他还批评了ETF阻碍市场细分的趋势。他警告说,如果投资者频繁交易ETF,手续费和税费将使投资者的费用支出总额大幅飙升。

  不过,博格也表示,如果投资者长期持有ETF而不是频繁交易,其投资收益率一般可以与指数基金持平。“从这个角度而言,ETF将是传统指数基金的强有力竞争对手。”

  ETF的税收优势和低费率经常被过于夸大,华尔街日报的一份报告指出,ETF的投资业绩经常落后于先锋基金公司和富达基金公司推出的类似指数基金。

  美国投资公司协会提供的数据,截至2007年3月31日,美国上市交易的ETFs总额达4442.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5%。

  巴菲特第7次推荐指数基金:2008年5月

  2008年5月3日在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Tim Ferriss提问:“巴菲特先生,芒格先生,如何你是只有30来岁,没有什么其它经济依靠,只能靠一份全日制的工作来谋生,因此根本无法每天进行投资,假设你已经有些储蓄足够你一年半的生活开支,那么你攒的第一个一百万将会如何投资?麻烦你告诉我们具体投资的资产种类和配置比例。”

  巴菲特哈哈一笑回答:“我会所有的钱都投资到一个低成本的追踪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指数基金,然后继续努力工作……把你所有的钱都投资到像先锋500指数基金那样的低成本的指数基金。”

  芒格先生补充到:“那些专业投资者从这个系统中获得类似于赌场庄家似的暴利。他们根本不会给你买入指数基金的建议,因为这样做他们根本赚不到钱。专业投资者投资成功的秘诀是不要分散投资,但如果你是一个对投资一无所知的业余投资者,那么投资成功的秘诀是分散投资。”

  巴菲特第8次推荐指数基金:2008年6月

  美国财富杂志6月9日报道,巴菲特个人和管理350亿美元资金主要投资于对冲基金的普罗蒂杰公司(Protégé)立下一个“十年之赌”。巴菲特断言一支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未来十年内的收益将会“跑赢”普罗蒂杰公司精心选择的5只对冲基金。

  双方赌期为2008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计算收益时必须考虑所有费用和交易成本。巴菲特下注大约32万美元,这笔资金已投资到零息国债上,预计赌约到期时将增值到100万美元,赌胜一方届时将把赢得的这一百万美元捐赠给自己选择的慈善事业。

  巴菲特一向认为对冲基金收费过高,减少了投资者收益。他把对冲基金经理称作“2和20%那群人”,因为他们每年向投资者收取本金的2%作为管理费并收取盈利的20%作为分成。巴菲特说: “对冲基金整体表现相当不错,但基金收取的费用拿走很大一部分回报。不管对冲基金经理做得好还是坏,人们都得向他们交纳很多费用。”一家网站援引巴菲特的话说:“从长期平均值来看,投资者购买成本较低的指数基金肯定比购买‘基金的基金’获得更多。”

  普罗蒂杰公司CEO赛德斯说,打赌意在使“投资领域积极管理和消极管理的优劣之争”告一段落。